【成语】死有余辜
【拼音】sǐyǒuyúgū
【释义】辜:罪。形容罪大恶极,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。
【出处】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盖奏当之成,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。”
【近义词】死有余责、死有余僇
【反义词】功德无量、功标青史
【故事来源】
西汉时期路温舒对法律十分精通,对当时的律令不满。汉宣帝即位后,他上书《尚德缓刑书》,援引历史上的一系列冤狱,加上当时狱卒屈打成招的现象十分普遍,就是清官断案也会认为是死有余辜的。汉宣帝觉得很有道理就施行仁政。
【详细典故】
这个成语出自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。
西汉时期,有一个叫路温舒的人,从小喜研法律,学习刻苦努力,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,熟悉当时各项律令。又由于他曾当过看守和狱吏,深知监狱的黑暗。汉宣帝即位不久,路温舒给汉宣帝上了一道《尚德缓刑书》的奏疏。在奏疏里,他引古证今,歌颂德政,抨击狱吏的罪恶,望汉宣帝崇尚仁义,减少刑罚。其中有这样几句:“狱吏滥用酷刑,犯人受不了拷打,乱编口供,而审问之人不但全信假口供,并还进行诱供。上报时便想出种种办法使上级相信罪名成立。这样一来,即使像咎繇(yáo)那样公正的人听了,也会认为判处死刑还抵偿不了他的罪恶(原文“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”)。望陛下广开言路,推行德政,减少刑罚,这样才能使国家兴盛,天下太平。”汉宣帝看了路温舒的奏疏非常称赞,不久就提升了他。
“死有余辜”形容罪大恶极,即使处死,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。